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81篇
  免费   44篇
  国内免费   7篇
管理学   6篇
民族学   11篇
人口学   1篇
丛书文集   185篇
理论方法论   46篇
综合类   834篇
社会学   47篇
统计学   2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11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13篇
  2016年   15篇
  2015年   24篇
  2014年   49篇
  2013年   55篇
  2012年   50篇
  2011年   91篇
  2010年   87篇
  2009年   78篇
  2008年   56篇
  2007年   89篇
  2006年   90篇
  2005年   87篇
  2004年   81篇
  2003年   87篇
  2002年   67篇
  2001年   50篇
  2000年   18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3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新媒体技术的发展给国家治理现代化带来新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新挑战。全媒体时代,温岭民主恳谈制度在地方政治家的推动下实现了传播创新,找到了全社会意愿和要求的最大公约数,更加广泛了解民意集聚民智,更加深入化解矛盾,最大限度凝聚共识,深化了民主恳谈这一颇具地方特色的协商民主模式。温岭的创新实践表明,互联网治理同国家治理现代化具有直接的同构性,新媒体提供了新资源和新契机,传播创新使民主恳谈的协商功能进一步深化,社会整合效果明显。在全媒体时代,正向传播效应需要协同推进,执政党要架构新机制,协同推进基层民主协商的正向传播,助推社会有效整合。  相似文献   
2.
秦和平 《民族学刊》2019,10(6):52-60, 125-126
民主改革是20世纪中后期中国共产党采取协商方式,领导部分边疆民族地区上层人士及劳动人民,开展以废除奴隶制或农奴制、消除剥削压迫、土地改革为中心的社会改造。建国初期,邓小平等依据民主主义的任务,结合民族地区实际,提出采取协商方式、实行宽大措施开展土改的构想。再经总结,提升为民主改革(和平协商土地改革、直接过渡),载之宪法,成为共产党的“既定方针”,改造部分民族旧社会形态。即使采取协商方式开展改革,也有可能遭到反对。针对叛乱,邓小平确定“政治争取为主与军事打击结合”的方针,组织群众,平息叛乱,保障改革、坚决改革。在改革上,邓小平及时作出指示,引导改革顺利开展,确定“发动群众、上层协商”的改革方针。“发动群众”表明改革依靠群众;“上层协商”反映用“赎买”施以改革,从而形成有中国特色的社会改造方式。文章通过对为什么要改革、怎样改革、依靠谁改革,以及如何对待叛乱的分析,阐述了邓小平对民主改革的认识,也是邓小平解决部分民族地区社会形态的理论成果。  相似文献   
3.
格桑卓玛 《民族学刊》2019,10(2):1-18, 96-100
作为民生之本的就业是反映一个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民主改革60年来,西藏人口增长,劳动力数量持续增加,就业规模不断扩大,就业结构日臻优化,劳动力的流动性不断提高。劳动力市场机制从无到有,并逐渐完善,城镇失业率保持低位。大学生就业从“统包统分”到“双向选择、自主择业”,通过多种措施并举和多种渠道并行的就业引导,实现了高比率的大学生就业。通过免费职业技能培训、打造劳务品牌、提高转移就业的组织化程度和优化进城务工环境等措施有效实现了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城镇的转移。西藏就业60年的发展历程反映了西藏社会的不断进步,也承载着西藏发展的巨大动力。  相似文献   
4.
知识分子,作为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主体之一,在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中,扮演着不可或缺、不可替代的重大历史作用。在民主革命时期,这种作用突出地表现在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与民族文化的结合,推动了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时代化、实践化以及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形成与发展等方面。知识分子在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的巨大历史作用对于在新时代进一步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也具有重要的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5.
作为执政党的中国共产党必须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活动,是我国政治体制改革中的重要问题。正确认识和把握中国共产党执政地位同宪法和法律权威的关系,是党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活动的前提条件。中国共产党确保国家机关、民主党派、人民团体、企业事业单位等依法独立行使职权和管理内部事务,是党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活动的核心问题。中国共产党以党章为基础,坚持“党要管党”和“从严治党”,是党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活动的内在要求。  相似文献   
6.
达尔是多元民主理论的集大成者。在多元民主陷入困境后,达尔提出把政治民主过程运用于经济领域,即他的经济民主思想,并阐述了经济民主的优势所在。本文基于对以上内容的介绍,从正反两个方面客观评价了达尔的这一思想。  相似文献   
7.
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与构建和谐社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基本适应、社会主义上层建筑与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的基本适应,是社会主义制度具有优越性、生命力的内在根据,为构建和谐社会奠定了经济、政治基础。社会主义制度具有解决自身矛盾的本质力量,是和谐社会能有生机活力的源泉。社会主义社会中,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之间还有不适应、不和谐的相互矛盾的方面,总体来看,这种矛盾是非对抗性的。构建和谐社会的科学概念是党的最高纲领与最低纲领的动态结合点,发挥构建和谐社会的政治驱动作用会推动社会主义事业朝着共产主义方向稳步前进。  相似文献   
8.
李敏  周恋 《管理学报》2015,12(3):364-371
基于37家企业和1 211名员工的问卷调研数据,依据心理契约理论和工会理论,探讨了中国转型经济背景下劳动关系氛围和工会直选对员工的心理契约破裂感知和工会承诺关系的跨层次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劳动关系氛围同工会承诺正相关;心理契约破裂感知同工会承诺负相关;心理契约破裂感知在劳动关系氛围与工会承诺的关系中起中介作用;工会直选在心理契约破裂感知和工会承诺的关系中起调节作用,即在实现工会直选的企业,员工的心理契约破裂感知同工会承诺的负相关关系较弱。此外,对研究发现进行分析,并指出对管理实践的启示。  相似文献   
9.
Article 4 of the Labor Contract Law lays down the right of the Staff and Workers’ Representative Congress (SWRC) to deliberate on the formulation of (intra-enterprise) work regulations, but this has become a “soft” law in judicial practice. The judicial criteria for judging the validity of work regulations are in essence determined by the judge’s judgment on their reasonableness. As an important embodiment of Chinese politics, economics and culture,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SWRC that accompanied the market economy has not negated its value as an indigenous traditional resource. The SWRC does not just enjoy deliberative rights in the formation of regulations, as clearly specified in constitutional law, but also has rights under the law in local legislation and practice. Hence the system of work regulations is neither a unilateral decision on the part of management nor a contract, but rather an autonomous norm developed through the SWRC mechanism. Given the mandatory nature of Article 4 of the Labor Contract Law, regulations will only be valid after they have gone through a democratic process. The further development of the theory of normative system formation should endow the SWRC with greater rights and integrate it smoothly with the collective contract system to standardize collective labor relations.  相似文献   
10.
The creation of a national and unified legal system was an important aspect of the rise of the modern state and national citizenship. However, this interpretation of legal rationalization has been challenged by sociologists of law such as Eugene Ehrlich (1862–1922) who claimed that this juridical theory of state‐centred law masked the presence of customary laws outside this formal system. In critical theories of the law, legal pluralism is proposed against the idea of legal sovereignty or legal centralism. In this article we explore the implications of the growth of the Shari'a as an example of legal pluralism. We take Turkey and Greece as two interesting but different examples of legal pluralism and consider the implications of these case studies for debates about liberalism, multiculturalism and citizenship in multi‐faith societi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